乡村记忆——博济桥街道东马庄村


  村,西邻柴庄村,北邻侨润街道八里营村,隶属阳谷县博济桥街道办事处京九社区,由东三里、西三里、马庄三个自然村组成。

  据《三氏家谱》记载,明朝洪武年间,王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入阳谷县城北街,数年后,由于人丁兴旺,地少人多,王氏始祖王太丰携子王运起前往城东定居,因居城东约三华里,取名城东三里庄,简称东三里庄至今。1945年后,因聚落扩大,分为东西两个三里庄,居西的名西三里庄,居东的名东三里庄。

  明洪武年间,马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马龙沟迁至阳谷,居谷邑右畔义和村,世人谓之阳谷马氏,后其一支迁居城东三里庄南,取名马家庄。据传为始祖马飞熊迁此建村。后刘、徐、唐、李、郭、张、赵等姓氏迁入,一直沿用马庄至今。

  2001年,阳谷县乡镇合并,石门宋乡并入阳谷镇后,为与原阳谷镇马庄行政村区分,更名为东马庄村。

  马庄位于阳谷县城南部,石门宋乡西南二公里,据马氏家谱记载,明初洪武二十三年,马姓由山西洪洞县先迁居谷邑左畔义和庄,后又迁居阳谷南关,又迁城南马家庙,有始祖马飞熊迁于此地建村,取村名马家庄,后刘、唐、李、郭、袁等姓迁入,沿用此说,称马庄至今。

  2001年3月,石门宋乡撤销,并入阳谷镇。为与原阳谷镇马庄行政村区分,更名为东马庄村。

  2004年5月,阳谷镇建制撤销,划分街道办事处,该村隶属博济桥街道办事处京九社区至今。

  1975-1980年,济南市跃进电机厂19名青年响应党的号召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下乡到该村,受到热烈欢迎。他们逐步学会了多种农活,并利用自身特长组建文艺宣传队,业余为村民表演节目。有的在村里支教,担任小学教员。知青和村民、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
  1975年,县政府先后派驻村工作组,组织全村大搞道路建设和植树活动,使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,并且路两侧都栽上了杨树。

  2011年,景阳路(阳张公路)拓宽改造,把原来学校拆除,在原址上建起了回迁楼和村服务室。

  2003年,非典疫情爆发,村两委干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封锁路口,禁止外来人员进村、本村人员出村,有效杜绝了疫情发生。

  2013-2014年,村里建起服务室、妇女儿童之家和文化大院。健身器材一应俱全,图书1100余册,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。

  2015年,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,村里安排保洁员5人专门负责村内卫生,村庄环境卫生彻底改变。

  2016年,村支部书记王庆存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筹集资金6万元,修通东西三里村连接路和过路下水道,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村庄内积水的问题。

  2018年,该村建设文化健身广场2处,为村民提供了健身活动场所。每天晚上,广大村民在这里休闲、娱乐、健身。

  2019年春,在村两委干部带领下,把坑塘路边进行了绿化,共植树1000余棵,不仅绿化了环境,而且还带来了社会效益。

  2019年底,全村的主干路硬化及东外环路改语已全部完成,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,完全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问题。

  该村自然条件良好,地下水资源丰富。村民主要种植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地瓜等农作物,由于种植作物单一,农业生产条件落后,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很低。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慢慢的提升,选种、种植、管理各种环节逐年进步,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逐步的提升,20世纪80年代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,当时东马庄村棉花产量和质量在阳谷县都是名列前茅。

  东三里和西三里村,很早就有编耙子、编竹筐、编筛子、扎扫帚的竹编手艺,据传当时是村民王朝殿拜七级姚皋人为师,学成归来,把手艺传给了东三里的老少爷们,当时竹筐、耙子远销东至张秋,南至寿张、台前,西至莘县朝城,北至郭屯,远近十里八乡非常有名,既方便了群众也增加了村民收入。目前全村仅剩王学贵一人还在从事这个行业。

  1968年,该村响应上级号召大养其猪,建起了养殖场,使广大村民逢年过节有了肉吃,一部分作为商品猪销售出去,增加了集体的收入,当时养猪厂的负责人是马士合。

  1969年,村里在县、公社两级政府的帮助下,建起了水泥预制厂,主要生产水泥檀条、檐板等产品,远销外地,十分有名,当时预制厂负责人王学珠。

  1969年 村里购置了一台大型磨面机,成立了面粉厂,附近的村民都来磨面、换面,既方便了群众,又增加了集体收入,当时面粉厂负责人是王立志,由于村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,东马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

  1982年,村里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村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,粮产量大幅度的提高,村民们的温饱问题完全解决。在上级的号召下,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,村民手里开始有了余钱,生活水准不断提高,村民普遍盖起了新房。有的村民购置了新家具和家电,有的村民购买了拖拉机,干起了跑运输的生意。到20世纪90年代,全村共有拖拉机30多台,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村。截至2019年底,全村共有大型农业机械10台,大型卡车30余辆,小轿车200余辆。

  2019年,全村从事装修工作的多达100余人,人均年收入5万元至10万元。

  民国年间,本村秀才马云庆在村里设立私整,培养了当地一批人才,他们走出乡村,在各行各业颇有建树。

  始建于1949年后的马庄完小,条件非常简陋,土坏房、旧木板、水泥板当课桌,学生上学自带板凳,学校曾几易其址,一开始在西三里,后来迁至马庄,后又迁至东三里。

  1980年,大队筹集资金,在东三里盖起了一排新瓦房作为校舍,有了新的桌椅板凳,结束了学生上学自带凳子的历史。

  1980年,村支部书记王玉芳筹集资金,创办了马庄完小,历任教师有李林东、位月忠、王立志等21名老师,1983年学校逐步扩大成立了马庄联中,当时有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等10余个班。

  1983年,学校整合资源,学校增设了初中,由原来的马庄完小更名为马庄联中,又新盖起了三排大瓦房,生源扩大至附近十几个村,当时是阳谷县第一所建设高标准的学校,教室是两门、十窗,改建了大门、厕所,路旁栽植了梧桐树,面貌焕然一新,多次受到县委政府的表扬。后随着县城扩建,村内学生陆续到城区就读。

  1970年,东马庄村在西三里设有公办卫生室一处,刘继佛、马香玲曾任赤脚医生。后来,东三里村退休医生王庆贵在家里开设了村内首家私人诊所,为村民就医提供了方便。

  1995年,马德义在火车站,马秀华在西三里村,王桂英在东三里村,各自开设了卫生室,价格合理,服务热情周到,深受好评。

  马月英(1924.5-1947.10),1947年3月参加革命,冀鲁豫军区八分区八团战士,1947年10月在曹县南关战斗中牺牲。

  马德堂,1936年出生,党员,195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,先后在莘县一中、莘县师范、聊城技师学院任教。1996年退休。

  马德广,1937年出生,党员,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长沙市地质局工作,曾任局长之职。

  马兆生,1933年9月出生,1957年至1959年在阳谷城南魏海任小学教师,1959年在济南教育进修学院学习一年,先后在十五里园中学、莲花池中学、阿城中学、石门宋中学、阳谷一中任教。

  李林东,1938年7月出生,1959年至1962年在十五里园任小学教师,1962年至2010年在石门宋马庄小学任教。

  马军,又名马士昌,1952年4月出生,党员,国家一级作家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高级编辑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。曾任即城日报副总编辑、聊城市文联主席、党组书记,聊城市作家协会主席。

  马先锋,1965年8月出生,1985—1990年,在阳谷一中任教师(1986-1989年在聊城师范学院夜大学学习),1991-2009年,在县工商联工作。先后任秘书长、副会长兼党组成员,2009—2013年,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,2013-2014年,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县工商联党组书记,2014年5月,任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,阳谷县第十一届、十二届政协常委。

  马德军,1971年12月出生,历任阳谷县西湖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,李台镇党委书记,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。

  马德景,1974年8月出生,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委员,团委书记,副教授。先后任农学院教师,农学院副科级辅导员,农学院正科级辅导员等职。2017年,任山东省委组织部派驻冠县梁堂镇脱贫攻坚。

  王雪花,女,1983年12月出生,博士,副教授,九三学社社员。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。2014年至今在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。

  建国初期,由于东三里村离县城较近,做生意的村民比较多,各种小吃种类也比较多、较出名的有王玉先的呱嗒、肉合、油条等。油条色泽金黄,成环状,长八寸许、四撇,俗称“四撇油果”,顾客购买时用柳条圈起来,一拎即走,“四撇油果”是那个年代的美食,也是走亲访友的礼品。

  王玉震,厨艺高超,是当时阳谷有名的大厨,其拿手的琉璃丸子、干甏鸡,在当时十分有名。现在老人们茶余饭后给小孩子们讲故事似的叙说着,如何如何的好吃,听得小孩子们口水直流,可惜该手艺已经失传。

  石桂香,女,1936年出生,阳谷县博济桥街道马庄村村民,她二十多年如一日,任劳任怨,照顾患有疾病的外甥一家人,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。

  1991年,高庙王乡刘泗河村的刘守代心脏病愈加厉害,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,同时他的妻子因患有精神病也没有照顾家庭的能力,两个年幼的女孩嗷嗷待哺,家庭面临严重困难。当时石桂香得知外甥刘守代一家人的情况后,不顾家人反对,只身来到外甥家照顾他们,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二十余年。

  2005年,刘守代因病不治离世,抛下了有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,这个家庭生活更加艰难,石桂香并没放弃,继续坚持留了下来。如今,八十五岁高龄的石桂香依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有病的外甥媳妇,依旧没有一句怨言,对生活充满了自信,石桂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女性善良坚强的美德。

  2013年,石桂香被评为第一届“最美阳谷人”,其颁奖辞是:二十二年,不离不弃,无怨无悔,银发红心,乐天知命。用自己的善良和坚强,将一个濒临危难的家庭脱离困苦的深渊。她是85岁高龄的石桂香老人,用亲情创造人间奇迹,用乐观谱写着爱的篇章。

  1981年和高庙王苦水王村共续了二十五辈:文、义、宪、成、兆、海、瑞、传、万、东、福、德、继、广、祥、连、建、长、贵、兴、春、秋、月、忠、明。

  家族宗亲分布在阳谷县、梁山县一代,民国25年(1936)修祖谱二十代辈分有:永、云、月、士、德、文、修、继、志、成、保、守、广、进、化、作、述、维、令、名。

  1986年续修族谱增续二十代辈分有:光、耀、功、安、顺、忠、孝、吉、庆、祥、诗、书、久、长、续、兴、业、代、相、传。

  1950年,马庄村党支部成立,党支部成立时有党员3人,现有党员36人,入党积极分子3人。

  东马庄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王玉修、马景才、王玉芳、马士富、马士胜、马德生、刘跃全、王庆存。

  博济桥,阳谷县城一古石桥焉。桥身长八米许,宽五米余。风吹日晒,岁月剥蚀,石桥通体斑驳陆离,尽沧桑矣。

  吾及弱冠,求学于县城之庠,距石桥约一里半地。石桥昔时处百姓院舍篱落之间,自西一坎坷村道与之相属,时而风起尘扬,或有萧萧瑟瑟之声。旁多枯柴,多生杂树,间或荒凉遗墉。桥东西向,基础几为泥土所掩,南北尚有沟壑轮廓,然残柯落叶岁积月累,水久不复流焉。石桥两侧各有望柱,柱顶有石狮,形态各异,煞是可爱。望柱间有石栏板,雕有各式图案。相问于白发翁媪,俱言石桥古已有之,或曰黄髫小儿时节以竹为马,飞扬跳脱,嬉戏于河畔。

  石桥极精致,后知悉其状。其望柱十二,石栏板十片,刻浮雕图案有八仙过海、寿星下棋、天马行空、柴王推车、铁杵磨针、离任留犊等。桥皆石砌,构以卯榫,浑厚古朴,细密严谨。桥下三孔,孔顶雕龙,北端龙首,南则龙尾,姿态若游水中,栩栩如生。有耆者曰:曩者石桥四周各雕一虎,伏身静卧,气势威猛,惜今不复存耶。桥建于万历二十五年,迄今四百余年矣。时维二十世纪末,城区改造,桥周围建一广场,百丈之内,商贾云集,店肆林立,一派烟火生意盛象。石桥亦得完好庇护,且加以修葺,熠熠而生辉焉。

  《县志·桥梁志》载:博济桥处县城东门之外,乃寿张抵东昌南北通衢也,岁久洼下,逢雨注水,致道路梗塞,因之修桥。依此可断,博济桥乃阳谷城旧时交通要道,日长月久,其通民众数尤甚也。然所留姓名者,唯笪一顺耳。笪公一顺,明万历年间为阳谷县丞,时已年逾花甲。公居官清廉,俭素行絜,莅任时驶一牝牛驾车而来。报皇恩浩荡,体民瘼所在,公衣宵食旰,怜贫恤苦,克己奉公,布袍脱粟。为官三年,开挖河道,兴修水利,财资所耗,尽为民知,分毫无所损。当是时,笪公屡出没施工之地,细察工程,且与民夫挖土搬石,数累以仆。任期遇阳谷大旱,粮食歉收,公鬻其家当,以资百姓,士绅商贾感其诚,皆捐资购粮。公任时牝牛生一犊,及解任日,仍令仆以牝牛驾车而去,轻车简从,毫无辎重,唯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耳。还顾饯行百姓,见小犊随从,乃令仆强留犊于邑,牛犊母子相顾,哞哞哀鸣,百姓无不垂泪。公曰:犊生于阳谷,食此邑之草,当留此邑。仆从乃将幼犊送一农夫。邑民感念清官,遂将笪公高行刻于石桥板栏,即“离任留犊”也。因笪公故,此桥亦名“廉桥”,后人慕其名多有瞻仰者。

  嗟夫,阳谷古邑,名流俊士多耶,天下英豪,与之结缘者众矣。或才华绝伦,或技艺超群,或富比陶朱,或一顿足而城摇邑动者多矣,而笪公独留美名,何哉?好官为民,民爱好官也。


上一篇: 自动化小麦磨面机 下一篇: 自动化小麦磨面机


版权所有@2008-2021 米乐是不是正规平台|官方网站手机app 地址:米乐是不是正规平台|官方网站手机app E-mail:sales@hwkg0571.com
服务热线:189-1696-2723 
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09056488号-4